目前,不法分子盜取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手段層出不窮,作為消費者,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不輕易向陌生人提供個人基本信息。
案例:
某銀行金融知識宣教隊伍在村居開展保護個人信息宣傳活動時,通過深入交流,了解到某村民有被盜取個人基本信息的經歷。
張先生某天接到了一通自稱是某公司客服人員的來電,對方表示張先生是公司的老客戶,現在正在開展一項回饋活動,只要參與就能獲得精美禮品,讓張先生先添加該公司的工作人員微信好友,然后按指引領取禮品。
張先生想到“天上不會掉餡餅”,要時刻警惕詐騙陷阱。因此,他沒有根據該客服人員的指引去領取禮品,而是先核實這個活動的真實性。于是,張先生撥通了該公司的官方客服熱線,核實活動的真實性。經核實,該公司并沒有舉辦此類活動,客服人員提醒張先生要做好個人信息保護,不要輕易將個人信息泄露給陌生人,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分析:
在這個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保護個人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消費者要學會甄別不法分子的詐騙手法,提高風險防范意識;作為金融機構則要積極履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職責和義務,重視個人信息保護,構建安全的金融消費環境。
風險提示:
1.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金融消費者應樹立安全意識,在金融消費過程中,注意保管好個人重要證件、賬號密碼、驗證碼、人臉識別等信息,不隨意簽字授權,不隨意委托他人簽訂協議、授權他人辦理金融業務。
2.通過官方渠道核實信息的真實性。當有陌生來電準確說出你的個人信息,并告知有緊急事宜需處理、或有禮品需收取時,請保持冷靜并通過官方途徑進行核實。收到疑似詐騙的信息或電話時,要確認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如遇可疑情況,要及時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維護自身權益。
3.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法規的學習。金融消費者應加強學習了解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增強自我保護能力,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