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南海農商行在6月27日發行的一款短期高收益理財產品“錦繡錢程計劃A56號(專享)”到期,實現7.13%的預期年化收益率。
本報統計,6月份發行預期收益率5%以上的短期高收益銀行理財產品,近日已陸續到期,并且基本都實現了預期收益率。不過,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有的人民幣債券、貨幣市場類產品結構中,設計了與存款基準利率的條款,這類產品到期未必能實現最高回報。
另外7月末至8月初發行的債券類產品中,平均預期收益仍在4.60%的較高水平,其中期限6個月至1年的產品,還達到4.91%。
條款貓膩:形同虛設的M
普益財富數據顯示,7月22日至26日,共782款理財產品到期,但只有199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這199款產品中,除了招行的3款結構性產品外,其余均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
具體來看,到期收益率達到5.00%以上的產品有22款,并且人民幣債券類產品平均到期收益率也達到4.34%。本報統計發現,實現5%以上收益的理財產品中,建行就占了6款,股份行中,渤海銀行、廣發銀行、中信銀行也分別有兩款,其余為城商行。
進入8月,到期的短期高收益產品更為集中。到期的人民幣債券類產品平均收益率也升至4.76%,環比上升42個基點。其中超過6%的有28款,期限基本在1個月左右。
比如深圳農商行發行的通贏計劃-貨幣增利系列理財產品第1121期,期限僅32天,實際到期收益率達6.80%。
是否所有的債券、貨幣類理財產品都能實現預期最高收益?未必。上述個人銀行部總經理就認為,保本保收益并非高收益產品的全貌,如果投資者醉心于此,未來很可能被誤導。
投資者仍需仔細分析產品說明書中的條款,有的條款中可能存在損害收益的貓膩。本報不完全統計,6月1日至8月1日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中,比如中信銀行在7月5日到期清算的惠益計劃穩健系列6號2期(貴賓中心專屬)(理財編號:A12005050)產品,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為5.8%,但實際收益為5.55%。
這款產品2012年7月6日成立,期限361天,投資標的為中聯重科融資租賃(北京)有限公司的應收賬款。中信銀行的解釋是,因在產品收益期間,央行調整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根據產品說明約定,年化收益率進行相應調整。
浙商銀行一款到期的結構產品也讓人驚訝。這是一款2013 年 5 月 15 日成立的“方信理財”270 號理財產品,期限37 天,掛鉤利率。預期年化收益率方面,單筆申購金額在20萬元及以上的為3.9%+M。其中M為掛鉤年收益率,實現條件為:若掛鉤標的在觀察期任一時點內達到或超過3.5%,則M=0.2%,否則M=0。即最高可獲得4.1%的年化收益。
最終投資者僅獲得3.9%的年化收益。本報研究發現,該產品的M的設計,與噱頭相差無幾。因為該產品掛鉤標的是人民銀行制定的金融機構一年期整存整取人民幣存款基準利率。產品發行時,一年期定存基準利率為3.00%,投資者要想拿到最好回報,就得期盼央行在37天內加息50個基點!但從當時的經濟增速、通脹水平看,市場恰恰是強烈預期央行降息。1個月左右時間加息50個基點的概率非常小。
收益6%以上產品稀少
銀率網產品信息顯示,正發行的固定收益類產品中,年化超過6%以上的產品已經難尋蹤跡,僅7款達到,它們分別來自私人銀行、城商行的理財產品。
比如興業銀行發行的2013年第七期萬利寶-物業收益權投資基金私人銀行理財產品(系列6-A),預期年化收益率為6.8%;私人銀行客戶專屬人民幣理財產品(2013年第057號)產品也達到6.2%(如圖)。
本報統計,絕大部分正在發行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都在4.5%-5.5%間,達到5%以上的共131款,基本來自城商行、個別股份制銀行。
事實上,邁過6月底的“錢荒”后,7月首周就有232款人民幣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發行,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72%,環比已下降了39個基點。7月第二周為4.49%,繼續環比下降23個基點。截至7月下旬,平均預期收益率保持在4.48%,呈現止跌勢頭。
上述個人銀行部總經理發現很多投資者在選產品時,并不會認真分析理財產品的特征、風險,正是因為那些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雖然同樣提示風險,但最后都能保證本金、預期收益。